阿美族
泰雅族
賽夏族
布農族
鄒族
排灣族
魯凱族
卑南族
達悟族
邵 族

圖片提供: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

查詢原住民小學 依縣市查詢
目前位置:首頁文化園區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

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認識各族│神話傳說│台灣原住民大事紀有問必答

【人口及分布】

分布在玉山西南方與高雄縣三民鄉、桃源鄉境內,居住於阿里山一帶的族人稱『北鄒』,高雄縣地區族人則慣稱『南鄒』,現有2,135人(資料來源: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資訊網 / 民國91年8月資料)。

【族名與系統】

『高山青,澗水藍,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,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』,這一首家喻戶曉的『高山青』,正是阿里山鄒族人的寫照。沈穩內斂的性情,鮮明的五官,帶著幾分的驕傲與自信,是鄒族人給人的印象。

阿里山鄒族自稱為〝Tsou〞,意思是『人』,分布在阿里山山脈一帶與其西南部,一般稱為『北鄒』。有別於『北鄒』,居住在高雄縣三民鄉的族人卻自稱『卡那卡那布』(Kanakanavu),高雄縣桃源鄉的族人自稱『沙阿魯阿』(Saaruwa),這兩個地區的族人被統稱為『南鄒』,稱呼『人』的方式則為〝Tsau〞。

三個系統的文化特質、服飾、物質文化都相當接近,姓名與會所制度也相同,語言也有半數以上相似,但是仍然有一些差異存在。由於南、北鄒相互隔離久遠,而高雄地區的南鄒又與布農族相鄰而居,甚至日常用語多夾雜許多布農語,對於族群的認同也有所差距。

北鄒在日據時代以前共有四個大社,分別為『達邦社』、『特富野社』、『伊姆諸社』、『魯富都社』。其中伊姆諸社因故淪亡,社民被併入達邦社;魯富都社的一部份族人遷居到特富野社,一部份則遷移至南投縣信義鄉的羅娜、久美一帶,與布農族人混居和通婚,因此目前僅存的二個大社為達邦社和特富野社。
現今阿里山鄒族傳統部落組織,除了南投信義鄉境內的魯富都社族人之外,全部劃為嘉義縣阿里山鄉的管轄內,而達邦、特富野這兩個大社的所在地都位於達邦村。


 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版權所有。© 200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
台北市內湖康寧路3段75巷70號  公視新聞部原住民組企劃公視網際網路組製作